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,又是熟悉的高开低走,反正各路大资金都不做人。一定要我解释的话,那就是有人在借利好出货。
利好就是DeepSeek的最新版发布,在只消耗大约十分之一算力的前提下,接近了全球领先水平。在科技之争上,目前西大能明显压制东大的就是算力,但如果东大能做到用老版本的GPU算力就实现接近新版本GPU算力的能力,那么这个压制的作用就不会太大。
说不定,西大干脆就敞开来卖GPU给你算了,反正压制不了,那还不如多赚钱点。
在过去几年,美村一直涨而我村一直跌有很多原因,其中一条就是市场认为AI的出现使两村的科技水平重新又出现了代差,所以做多美村、做空我村。
但DeepSeek的出现证明这个差距可能没那么大,也许没有差1代,而是只差0.5代、甚至0.2代,那合理的逻辑就是两村的估值水平不应该继续拉大,而应该相对靠近。
AI的出现不仅只利好科技公司,也利好大部分行业,因为大家都可以借助AI来提升公司运作的效率。
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人力资源便宜来取代中国制造的国家来说,这件事特别有趣。因为AI和机器人肯定会深度介入制造业,如果你没有这些技术,光人力便宜又什么用呢?
当然他们也可以通过购买算力和机器人来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,但难道不是从中国公司手里买么?
总之,重要的不是DP这家公司做了什么,而是当你发现中国出现了一家DP之后,就应该相信后面会有一堆类似的公司出现。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,就是家里发现一只小强后,那必然后面有一大窝。
因为这种公司不太可能是突然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,而是整个社会、经济、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自然出现的。
DP的结构是85后老板带着一堆90后和00后员工,是中国历史上接受过最好教育的一批人。
我是在90年代末读大学,实话实说当时不管老师和学生有多努力,但整个教育水平是一般般的。比方说那时候我们学一门课叫做C++,老师其实也不太懂,就是自己先学一遍再来教学生。
类似的课其实不太少,那也不能怪老师不行,因为的确是和国外科技代差太大了。
但大概到2005年左右,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就产生了质变,因为大量海归任教,整个体系直接接轨全球。可能这些老师的水平说不上全球一流,但至少属于能跟着跑的水平。
打个比方就是,周伯通会全真派武功,丘处机也会全真派武功,虽然丘处机的水平远不如周伯通,但这属于天赋差异,大家学的东西是一样的。两个人各自去教徒弟,丘处机当然也可能教出比周伯通更好的学生。
所以从85后开始,我们这里一定会出现许多世界级的科技人才,之前互联网大厂崛起,依托的也是这批人。只不过,互联网大厂还是以赚快钱为主,技术上主要还是抄作业为主,有一些原创技术但不是核心。
但DP的出现,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,其实很像早期谷歌的架构,一批技术天才聚集在一起,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,大家一起来实现技术理想。
梁文峰前几天在采访中说,我们这里对于硬核技术人才的定价太低了,主要原因是没有那么多硬核任务给他们做。
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,虽然自己技术很差,但的确认识一些技术非常好的人。我的感觉也和梁文峰一样,我们这里技术好的人当然能过得不错,但不见得会比别人好很多,做到高位、估值高的往往是管理型人才。
我这当然不是说管理型人才不重要,但相对而言单纯技术好的人往往是被忽视的,或者就是个高级工具人。这种模式也许可以赚到很多钱,但的确不适合搞出重大的科技突破。
但这几年其实形式有一点变化。
小米、字节、拼多多等都有一些技术先行的味道,甚至包括腾讯和阿里也有些改变。
但也许未来85后、90后、00后创业者才会领导大量的以技术理想驱动的公司。因为他们接受过更好的教育,也不像70后、80后那样有太多的贫穷记忆,缺乏安全感,做啥事都想着先搞钱。
随便写写,不一定对,你们也随便看看。
给诸位拜个年,我也休息几天,节后复工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