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个有趣的帖子。
贴主做了十几年电商,赚到些钱,目前一手抓电商、一手抓投资。曾经也把团队扩到比较大,但发现自己驾驭不了,只要现金流略差一点发工资的压力就很大,所以这几年把团队减到10人以下,有机会就做,没机会养这几个人也比较轻松。
最近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发达地区跑了一圈,发现有好多开了十几年、几十年的小公司,赚不赚钱都保持不超过20个人规模。遇到大单子吃不下就找人合作,宁可把利润分出去也拒绝扩张。
贴主总结说,除了制造业没办法,其他公司都并不一定需要很大的规模,绝大部分业务3-5个人的团队就能做了。投资也是2-3人团队最有效,看到机会就可以干,错了就立刻撤,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。
的确,巴菲特那么大的摊子,投资团队也就5个人左右。
缺点是不扩张就没法有估值,能赚现金流但没法赚资本市场的钱;可优点是舒服啊,不上杠杆,远离焦虑,时间自由、精力自由。
这事我自己也有体会。
曾经很多人建议我搞团队、建矩阵之类,通通被我拒绝了。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不一样,有些人能管人,人越多发挥空间越大;我擅长思考,人多了不仅没用,反而限制发挥、制造焦虑。
真正有能力去管人的极其稀少,大厂的那些高管看起来很威风,其实主要都是沾平台的光,平台给资源、定规则,离开这些也就是普通人。
所以如果在大厂或者是体制内,努力往上是对的,因为层级对应资源分配权,简单来说就是管的人越多越好。
但如果是自己做点事,团队能小则小,很多事不在于人数,而在于专业程度;人越多,管理水平跟不上,专业程度可能反而下降…
……
最近和一些做人工智能的朋友聊,国内这块也在飞速发展,比方说之前幻方旗下的DeepSeek发布了大模型,现在许多量化机构都在不惜代价采购英伟达卡、布置自己的机房、训练自己的模型。工业界的应用也在飞速发展,比方说自从特斯拉的FSD成功后,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车厂都在训练自己的模型,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我听到的说法是,国内训练出来的智能驾驶可能已经接近L3水平,也就是城市道路大部分时候可以让车自己开,少数时候接管即可。由于国内电车普及率全球最高,所以数据最大,有可能训练出来的智驾水平最高。像深圳、上海、杭州这种电车比例特别高的城市,目前训练出来的智驾水平已经很高。
其他工业领域也类似,都在尝试大模型和机器人,而且有些进展。这里面当然吃肉最多的是英伟达,但别的很多公司也能跟车喝汤。
我村没有英伟达,但有不少可能喝到汤的公司,其中不少在科创AI ETF(588790)这个池子里面,主要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,共包含99个票,和人工智能沾边的差不多都在;TOP10持仓是寒武纪、澜起、石头、金山办公、恒玄、晶晨、芯原、乐鑫、中科星图、云天励飞,除了寒王外其他估值水平都还能看。2025年或将是AI爆发的大年,10年后回头看,今年是AI 应用商业化从婴儿阶段的成长起步,相信未来依然是星辰大海。
1、美债收益率继续上涨,逼近年化5%,这意味着市场押美国通胀压不住,未来十年无风险利率会在5%左右。无风险利率上涨利好金融机构,意味着躺赚就能那么多,但对高科技行业是较大利空,所以近期标普走势比纳指强。美债收益高会让全球买入美元,强制美元又会压制A村,目前就是这么个情况。
比较有趣的是,美债收益率上涨的同时,黄金创四周新高,这可能是因为老普最近嘴炮频繁,又是巴拿马运河,又是格林兰岛,又是加拿大,又是北约提升军费比例,虽然听起来都是疯话属于极限施压技巧,但背后肯定有其真实目的,市场担心老普上台后会让世界更乱。
2、LG能源去年Q4意外亏损2255亿韩国,差不多相当于10亿人民币,市场预期盈利。LG能源是全球第二大电池厂,仅次于宁子,在宁子赚大钱的时候LG能源亏损,说明已经被干到生活不能自理了。
3、我国12月CPI同比+0.1%,但PPI环比转跌,依然是供给过剩的局面。
4、芯片股继续大涨,原因是昨天有消息说未来政府资金投资芯片可能会弱化利润考核,简单来说就是会有更多钱砸到这一领域,推高整体估值水平。
5、安踏公布了去年四季度销售数据,环比三季度加速,Fila恢复增长,其他子品牌加速。安踏真的是能打,最强消费品牌之一。
段永平表示今天买了腾讯,也买了茅哥。
我不是说巨佬一定对,但巨佬对的概率应该比较大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