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倍血赚红利…

今天看到一个有趣的话题,忍不住想和你们聊几句。

有人说,上世纪90年代,那时候还没有土地收入,所以体制内普遍过得比较穷,纷纷下海;2000年以后可以卖地了,才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;未来大部分地方的土地收入都会很低,体制内的光环又会褪去。

我全程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,对这事有发言权。

下海这个词伴随着92南巡讲话出现,到94年左右达到高潮,许多体制内都用停薪留职、内退之类的方式离开单位。主要的出路有两条,一是在本地做些生意,二是南下深圳、广州、海南打工。

无论走哪条路,收入都比在单位高得多,《小巷人家》也提到了这段历史,当时纺织厂工人月薪200多,机关干部也差不多,可大学生周末去倒卖下塑料袋就能赚上千。

一定要让我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,主要原因是外贸红利。

比方说一条牛仔裤,国内成本10块钱,出口价格100块钱,海外零售价格几十美元,所以只要在外贸链上的行业和个人,都迅速富裕起来。我爸在94年左右内退,在一家小外贸公司待过一段时间,印象中月薪是4000元左右,内退前单位月薪几百。

人家当然不用在乎这点工资,几十条牛仔裤的钱而已,仓库里可堆着几十万条啊。那时候做外贸的核心是技术标准问题,只要你的产品质量符合甲方标准,几乎想要多少订单都有。

当时所有人从收入角度可以分为外(贸)循环和内循环两类,前者收入平均看是后者的十倍以上。当然咯,外循环赚到钱以后自己也有消费需求,为他们服务也能赚到大钱,《繁花》里的黄河路就赚这钱。

我们10几亿人口,所以哪怕只有5%的人参与到了外贸循环中,那也有几千万人。但除了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以外,参与其中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,最好还能懂几句英文。

当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极少,大部分都在体制内,典型的需求远大于供给,所以体制内只要愿意下海,很容易赚到钱。

可是,这并不说明当时体制内就穷,因为存在两个比较的维度。

如果和5%的外贸链上这些人比,的确穷,收入可能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。

但如果和剩下95%的人相比,大家都穷,可体制内相对来说依然是比较富裕的。

有点像十年前,体制内收入和搞地产、金融、互联网的相比,那的确不行;但和除此以外所有人比,则是遥遥领先。

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里,如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我们的台湾和香港,体制内收入都是中等偏上而且特别稳定,这一点从没改变过,以后应该也不会变。

总之,上世纪90年代体制内大量下海,和能不能卖地关系不大,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社会环境给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,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赚钱机会,而这些人恰恰集中在体制内。

十年前互联网好的时候,就没几个体制内改行过去,因为干不了啊。

对了,到90年代末,外贸红利减弱之后,大部分下海的人又回单位上班。他们中大部分人都赚了些钱,但回单位后发现,那些自身条件比较好还坚持在单位上班的,大部分都升了职或者成为技术专家,自己后半辈子都追不上了。

……

1、滴滴Q3的总订单数同比+11%,但客单价下降2.5%,营收同比+3.3%,归纳起来就是,打车的需求还是有,但必须给补贴才能吸引用户。其实这也是当前国内服务业的一个常态,群众并不是不想消费,只是对性价比要求高更高了。

2、三哥家Q3的GDP增速为5.4%,比上季回落2.7%,也低于预期的7%。光这个5.4%看起来还不错,但拆分开来制造业+2.2%,服务业倒还行,另外三哥家制造业整体只占GDP的14%。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数据,也许三哥天生就比较善于用嘴赚钱,不太善于用手赚钱,“印度制造”看起来并不怎么靠谱。

3、人人网已无法登录账户,后续恢复时间未知。我有一个建议,干脆王兴把人人网买回来得了,做个念想。十几年前人人网还是挺火的,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账户,谁能想到会有今日?

4、高善文博士上午有个讲话,结论是经济明年可能会开始弱复苏,大家都会舒服起来,2030年恢复正常,舞照跳、马照跑。明年弱复苏这话我听进去了,但2030年着实太远了,我还是先力争公众号能写到那天。

高博在圈内地位很高,会有很多人认真听。虽然他只说了明年弱复苏,可弱复苏也是复苏啊,所以11点左右我村和港村就都拉起来了。

5、美国11月制造业PMI为48.4,创6月以来新高,大幅高于预期,纳指新高;美联储降息预期下降,美元指数上涨。美村真是令人羡慕,数据好直接涨,数据不行联储会降息也涨,反正怎么都是个涨。

全天成交1.73万亿,涨跌基本持平,还过得去。

还是要表扬下A村,虽然没怎么涨,但走势比较平稳,反正我一点也不感觉焦虑,看盘也不超过10分钟。

这才是我追求的股市效果啊。💸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