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有个巨大励志的瓜,涟水县女中专生姜萍,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获得93分,排名12名,入围决赛,压倒了很多来自世界名校(如清华、北大、麻省、剑桥等)的博士、硕士等等。
参赛的除了人类选手,还有AI队,今次预赛共有801人晋级,AI队都未能达到入围分数线,不过平均分达到了人类选手平均水平,最高分为34分。
6月22日将进行决赛,赛制和初赛不太一样,总体看难度更大。据说不少选手初赛就是随便玩玩,决赛才会全力发挥,到时候如果姜萍还能获得优秀成绩,那就板上钉钉是天才没跑了。
站在姜萍身后的,是他的老师王闰秋,这次也参加了比赛,初赛排名全球125名,前两年也参加过这个比赛,分别排名166和432。
王老师是江苏大学数学硕士,毕业后考编进了这所学校,业余爱好就是继续研究数学。其实这就是个挺平常的故事,一个天赋平平的数学爱好者最终找了份和数学有关的工作;但不平常的是进校第二年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具有天赋的学生,并指导她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。
如果没有王老师,姜萍即便很有数学天赋,但也不会知道如何着手学习高等数学,可能连应该去看哪本书都不知道。
姜萍的数学天赋到底多高,其实现在还不确定,需要等决赛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。也许有几层楼那么高,也许就是二三层那么高,但我觉得这不太重要,你本来也不能指望一个女生就非要怎样改变世界。
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知识结构在改变,随便一个县城的中专里面都拥有不少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。也许他们自身的天赋就那样,但他们的眼界已经足够高了,能够区分普通人和天才,也知道专业的路最初应该怎么去走。
任何领域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天才之争,和普通人关系不太大。
有人总结过,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平均水平一般,但只要你表露出某方面的天赋,那当地就能找到相关的专家来对你进行教育。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太多了,最终不可能都去搞高精尖,大部分都必须下沉。
现在我们这儿也慢慢有这个趋势,大量博士、硕士去当了中学老师,有能力早期就给有天赋的苗子进行启蒙。
其实人类的学习能力就是十几岁的时候最强,到后面都是逐渐退化,大部分的科学家都是20几岁就完成了主要的学习过程,后面都是进行科学探索,黄金期大概在40岁就结束,之后主要是领导团队、培养学生。
我的意思倒不是说必须拔苗助长一批十几岁的小孩,而是早期发现学生天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,让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,避免了黄金期的浪费。
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,即便有些天赋,那也只是比身边的小伙伴强一些,不足以进入顶尖之争。但的确有些人某方面天赋出众,把这些人拣选出来,是教育的重要使命,但其实也并不容易。
人类科技的进步,基本都是少数天才推动的,其他人主要负责摇旗呐喊。
不管怎样的制度,对天才都是比较宽容的,因为天才负责做饼而不是和你抢饼,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。
但过去大部分天才是被埋没的,最开始是因为没机会受教育,后来虽然有机会受教育,但大部分学校其实也都只能教教大路货,缺乏对天才的拣选和教育能力。
这种能力,其实目前各种大学基本已经具备了。你哪怕就是读个野鸡大学,里面也会有名校毕业的博士、硕士,至少能够看出来你是不是搞科研这块料。真有天赋,绝对能把你推荐给自己在名校的师长,去哪里读研读博。
在未来,也许我们也会具备这种强大的基层拣选能力,从中学就尽可能找到各种好苗子。
这也是我们进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