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屎补偿费…

这几天很多人都在问,港股怎么突然就起来了呢?

作为一个在港股里蹲很久的人,来聊聊我的看法。

说这货是粪坑,我一点都不反对。去年恒指连跌四年,打破了全球主要股市的最长连跌纪录;截止前几天,今年恒指还是跌的,五根绿色年线一字排开,想说几句好话也很难。

我还在里面吃过好几次屎,买中过三次老千股。其中一个退市,一个停牌相当于退市,还有一个事务所拒绝在财报上签字,股价脚踝斩。钱都不多,因为事先就评估过风险,拿点小钱去搏十倍失败而已。

但是,我也真的在屎坑里找到过黄金。8倍股一个、3倍股4倍股好几个,翻倍股都记不过来。

我有一个2016年开的纯港股小账户,截止目前保持每年都赚钱的记录,虽然最近几年都只有个位数水平。相比而言,A股大账户我在18年、22年、23年都是亏损。

总结有以下几点。

1、港股有一笔丰厚的“吃屎补偿费”,就是分红。如神华H好几年的股息率接近20%,海控H去年一年股息率大约40%左右,还有一大批常年股息率10%左右的票。虽然粪坑很臭,但这笔补偿费还是很香。

2、粪坑里真有黄金。港股是有罪推断市场,只要业绩没有出来以前一律都当老千股给估值,但如果真出业绩就立刻会迅速翻倍。如果押准了一个票,可能一两年都在那里煎熬,但几天时间就全部能回报给你。

3、流动性冲击。无论是整体还是个股,港股的流动性都比A股差很多,很多票一天都没有成交。但每年都有几天,流动性突然就来了,就像沙漠突降暴雨,瞬间长满青草。

最近几天就属于暴雨期,恒指一周就涨接近10%,个股更夸张,比如商汤翻倍了。前年和去年那么差的行情,恒生科技指数都分别有两次30%以上的底部反弹,阿里、大鹅这样的大票都能翻倍,今次翻倍的则是美团。

总之港股一年200多天交易日,可能只有20天有裤子穿,能不能出门找到钱也全靠这20多天。

所以对我这样以年为单位来做投资决策的人,这个黄金粪坑也还不错。拿稳吃屎补偿费,熬着等沙漠降暴雨,最后找几个不知道算是像黄金的屎还是像屎的黄金小赌怡情,用高赔率来覆盖低胜率。

但对于按天、星期、月来做投资决策的人,大概率拿不到一年一度的补偿费,熬不到暴雨到来,每天都要纠结自己捧在手上的到底是屎还是黄金,心态不炸裂也很难。

……

1、周五晚美股决定原谅自己。主要原因是各大科技公司财报公布,无论好坏,共同点是都准备加大对于AI的投入,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上百亿美元去买英伟达的芯片,AI军备竞赛仍在持续。所以地球村股王英伟达大涨6.18%,带动了纳指暴力反弹2.03%。

2、美国共和银行倒闭,富尔顿银行收购其大部分资产。倒闭原因很简单,目前利率太高,维系不了高杠杆。这货是一家地方银行,资产规模不过60多亿美元,所以没引发什么大动静。但是如果美联储一直维持高息的话,类似的事肯定会不断出现,谁知道哪一个就会引爆整个系统呢?所以这事我是按照利好来看的。

3、五粮液去年净利润302.1亿,同比+12.2%;今年Q1净利润140.45亿,同比+12%,以上都是明牌。每股分红4.67元,分红率60%还行,但其实分90%也是没问题的,只能希望后面继续提升。

4、洋河Q1业绩+5%,但明眼人都发现去年Q4业绩下降,有点挖肉补疮那个意思,亮点是分红率上升到70%,算下来股息率可能到5%左右。在目前这个形式下,洋河未来继续增长可能有些困难,但维持不难,如果砸个坑下来也算是个不错的吃息股。

5、泸州老窖去年业绩+20.7%,Q1+23.2%,真是稳如狗。茅哥以下一梯队白酒的财报到这里算是攒齐了,总体看估值都不算高,但分红还是有点小气,其实都有条件分80%以上甚至特别分红,藏着掖着这个陋习可以加快改了。

6、韦尔股份Q1营收56亿,同比+30%,业绩5.58亿,同比+180%,业绩拐点比较明显。韦尔的CIS芯片比较牛逼,在手机和汽车上应用都很广,未来还可能维持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。

7、恒逸石化Q1营收316亿,同比+11.5%,业绩4.14亿,同比10倍。石化的业绩拐点可能要来了。

8、强总会见马一龙,这个规格很高啊。

地产方面有两个消息。

成都取消限购和限价,算是为新一线城市打了样。

我们浙江丽水推出了面对个人的小块住宅地皮拍卖。一块地皮大概几百平米到一两千平米不等,可以用个人(含合伙)名义竞拍,按标准在上面造房后可取得产权。

我咨询了下丽水那边的朋友,地皮位置还挺不错,属于湖景房,还有新城概念。特别合适几个关系好的朋友联手拍下,然后自己造别墅当邻居。

我国法律其实向来允许个人拍地,只是过去一块地多则几十亿、少则几亿,各地靠批发就能赚大钱根本看不上零售。现在批发有困难,那就蚊子再小也是肉,零售总比卖不出去好。

这大概率是未来三四线城市的一个趋势,就是允许有钱人买一小块地皮来玩DIY。只不过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,如物业维护等。

但这些在国外都有很成熟的经验,认真抄作业不难解决。💸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